1999年,苏联解体已过去八年,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安卡拉的一场演讲中发表了震撼言论,他直言:“我的目标就是消灭共产主义!”这一话语令现场观众错愕不已。接着,戈尔巴乔夫坦言,正是他已故的妻子赖莎激励他坚定了这一信念。戈尔巴乔夫透露,赖莎早在他之前便持有消除共产主义的立场,并在他内心埋下了这样的种子。
然而,戈尔巴乔夫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他明确表示,只有身居高位才能够拥有机会做出改变。因此,赖莎一直鼓励他不断攀升职务。戈尔巴乔夫并非为了个人权力而奋斗,而是为了推翻当时的苏联体制。戈尔巴乔夫讲述这一切时,正值妻子赖莎去世不久,演讲充满了感情和激动。他为悼念妻子,回顾了自己与她一同走过的历史轨迹。
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的这番坦白演讲,也许世人都不会知道,原来正是赖莎,戈尔巴乔夫的妻子,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,甚至改变了整个苏联的历史进程。赖莎不仅仅是戈尔巴乔夫的配偶,更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。她的西化思想远比戈尔巴乔夫更为激进,甚至可以说,她是戈尔巴乔夫思想转变的真正推动者。
展开剩余79%赖莎与戈尔巴乔夫是在莫斯科大学的同学,他们分别学习法律与哲学,两人在一起攻读社会学时相识并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。1953年,他们毕业后结婚,赖莎随戈尔巴乔夫回到了他的家乡——斯塔夫罗波尔,并在当地一所学校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。
然而,尽管赖莎是马列哲学的教授,信仰应当比戈尔巴乔夫更为坚定,但她却成为了反马列的思想者。为何一个深入学习马列的教授,反而比戈尔巴乔夫更加反苏呢?这一谜题至今未解。
戈尔巴乔夫曾在1992年对外公开表示,1953年,他开始怀疑国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。那一年,斯大林去世,赫鲁晓夫掌权,逐步开始否定斯大林。此时,戈尔巴乔夫与赖莎刚结婚不久,他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态度既兴奋又不满,渴望快速推进改革。然而,赖莎的观点与他不同,她鼓励戈尔巴乔夫保持耐心,等待时机,一旦职务上升,才有机会改变社会。
戈尔巴乔夫深受妻子影响,并开始按照赖莎的指示,潜心提升职务,为推翻苏联体制做准备。然而,赖莎作为马列哲学的教授,她的背后也隐藏着对苏联体制的深刻不满。尤其是在斯大林的铁腕统治下,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打压,心中对体制有着愤怒与不满。这种情绪逐渐通过家庭传递,形成了对苏联体制的质疑。赖莎出生于西伯利亚,父母曾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到这里,家庭的背景让她从小便对苏联政府充满敌意。
赖莎的思想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发生了转变,逐渐发展出与苏联体制对立的价值观。她对苏联的深刻反感,最终影响了戈尔巴乔夫,让他走上了改革甚至摧毁体制的道路。戈尔巴乔夫曾提到,赖莎比他早就对苏联体制产生了怀疑,这也解释了她为何成为最早推动苏联改革的幕后推手。
在苏联时期,第一夫人通常较为低调,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。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赖莎频繁陪同丈夫出访,凭借她优雅的外表和独特的气质,立刻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。她的访美之行,甚至一度与美国总统里根的妻子争艳,成为媒体焦点。赖莎的频繁露面,标志着苏联第一夫人的形象发生了转变,更多的是为西方提供的现代化与自由化印象。
戈尔巴乔夫与赖莎在西方的多次访问,实际上也为他提供了更加深入了解西方体制的机会。两人在国外接触并讨论如何将苏联引导向西方式的改革。戈尔巴乔夫的“新思维”政策,事实上就是基于西方体制的理念,这种改革思路也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相似。不过,赫鲁晓夫的改革未能彻底落实,戈尔巴乔夫则将其进一步推进,而赖莎则是这一改革方案的真正设计者。
因此,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,赖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她不仅是幕后策划者,更是改革的推动者。某些人甚至将苏联的崩溃归咎于这一对夫妇的推动。戈尔巴乔夫的领导和决策,也往往是在赖莎的影响下作出的。
然而,随着苏联的解体,戈尔巴乔夫最终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。由于取消了苏共宪法中的特殊地位,苏联体制的崩溃几乎不可避免。戈尔巴乔夫当时希望建立一个新的联邦体系,保持自己的总统地位,但事态的发展太快,苏联的崩溃似乎超出了他的预料。赖莎作为戈尔巴乔夫的忠实支持者,或许并未预见到如此迅速的局面。
在苏联解体的最后阶段,戈尔巴乔夫依然希望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,甚至向叶利钦提出要求,以换取退休后的保障。然而,叶利钦与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率先宣布独立,戈尔巴乔夫也无力回天。赖莎对这一切的发生或许并没有深刻的反思,仍抱有对西方体制的憧憬,并希望通过改革带来苏联的快速发展。
虽然戈尔巴乔夫在“8.19事件”中曾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,如果他能与紧急状态委员会合作,或许苏联的命运会有所不同。然而,他没有足够的决断力,在关键时刻没有采取行动。最终,苏联的崩溃与赖莎的改革思想息息相关,她的理想主义和对西方体制的盲目推崇,成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。
时至今日,苏联的解体仍然是世界历史中的一大变革,赖莎和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贡献与错误,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